前言
IPO前要不要做股權激勵以及怎么做,如給那些人,給多少,價格怎么確定等問題仍然會給管理層造成不少困擾。雖然每家企業的情況不一樣,但是同行業或類似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為了解市場最新情況,我們隨機統計了近期上市的50家公司在上市前實施股權激勵的情況,以期能給廣大擬上市公司在股權激勵領域提供一點新的思路。
市場基本情況
隨機統計的50家上市公司,一共有39家實施股權激勵。根據企業性質的不同我們做了劃分,有關情況如下表:
注:本文股權激勵范圍含上市前實施的員工持股,標準下同。
由上表可知,擬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也逐漸常態化,民企上市前實施股權激勵的比例高達86%,雖明顯高于國企33.34%的比例,但受國企混改新政的影響,無論是上市抑或是非上市的國有企業,實施股權激勵的比例也逐年提高。
評析: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及管理層要認識到股權激勵已然成為助力公司戰略發展的常態化手段。但股權激勵方案的實施,要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及不同的發展階段。股權激勵應當要順勢而為及借勢成勢,才能起到正向作用。
行業情況
按照Wind數據上的行業分類,上市前實施股權激勵的39家公司行業分類情況如下:
評析: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傳統行業在產業升級過程中也認識到這點,為了留住人才,目前傳統行業實施股權激勵的比例較高。
區域分布
評析:雖然受限于樣本量的規模,但依舊能看出經濟發達的地區實施股權激勵的數量較多。出現這樣的原因在于,一是這些地區上市的企業數量本身較多,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公司對股權激勵的認知也比較清楚。
實施時間及次數
股權激勵價格若低于公允價值,需要做股份支付的會計處理,因此若在IPO的報告期內實施(若價格低于公允價值),會對報告期內的主要財務數據產生一定影響。為此39家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實施股權激勵的時間多為2017年及先前時間,有5家公司在2019年實施股權激勵,如華菱線纜(SZ.001208)、可靠股份(SZ. 301009)、超捷股份(SZ.301005)、綠田機械(SH.605259)及東威科技(SH.688700)。
根據統計的結果,39家公司在上市前實施一次股權激勵的數量為32家,實施兩次的僅7家,如可靠股份(SZ. 301009)分別于2011年及2019年實施,煜邦電力(SH.688597)分別于2013年及2017年實施,綠田機械(SH.605259)分別于2017年及2019年實施,皓元醫藥(SH.688631)分別于2017年及2018年實施,邁拓股份(SZ.301006)于2017年實施了兩次,江蘇博云(SZ.301003)分別于2017年及2018年實施,奇德新材(SZ.300995)于2016年實施了兩次。
評析:為避免股份支付給公司IPO報告期凈利潤數據的影響,我們建議公司可提前做好時間安排,在避免股份支付影響的同時也降低員工的認購成本。
股權激勵總額
根據上表可知,上市前實施股權激勵的總額多在5%至15%之間,公司一般會根據股權結構、股本大小、業務類型及上市預期等各方面綜合考慮股權激勵總額大小。
本次統計的數據顯示,崧盛股份(SZ.301002)股權激勵的總額最大,占上市前公司股本總額的比例為15.79%。九豐能源(SH.605090)股權激勵的總額最少,僅占上市前股本總額的0.56%。
評析:到底給員工多少總額的股權激勵,并沒有一個標準的計算公式。要結合公司股本大小,員工現有的薪酬體系及同行業公司情況等多方面綜合確定。特別注意,實施股權激勵不要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
人數及激勵對象范圍
上市前的股權激勵還是局限于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骨干員工,激勵對象標準相對較高,入選人數也相對較少。39家已實施的股權激勵參加人數分布圖如下:
參加人數最多的為東航物流(SH.601156),合計169名員工參加,股權激勵規模占上市前公司總股本的10%,通過五個有限合伙企業的形式間接參與。人數最少的為東威科技(SH.688700),僅3名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員工參加,采取直接持股的模式,股權激勵規模占上市前總股本的1.51%。
由于上市過程較漫長且規模大的公司內部情況也復雜,部分公司股權激勵含括離職員工及外部人員。如可靠股份(SZ.301009)崧盛股份(SZ.301002)的員工持股平臺中存在部分人員未在公司任職的情形,煜邦電力(SH.688597)博力威(SH.688345)的員工持股平臺中存在已離職員工的情形。
評析:股權激勵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進行全員激勵,在保證相對公平的前提下,只有做到“重點”激勵才能形成“有效”激勵。除外,根據《首發業務若干問題解答》的規定,擬登陸主板和創業板的公司在上市前實施股權激勵,若員工持股平臺是在2020年3月1日之前設立的,且參與人員含少量外部人員,可不做清理,外部人員按照實際人數穿透計算。若參與時為公司員工,離職后按照員工持股計劃的協議約定仍然為持股計劃的權益人員時,可不視為外部人員,無需清理。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問答》的規定,擬登陸科創板的公司在上市前實施股權激勵,參與的人員應當全部為公司的員工。若在上市前,相關員工離職時,應當向員工持股計劃內員工或其他符合條件的員工轉讓。若未遵守上述規定,則員工持股計劃不符合“閉環原則”,需要在基金業協會依法依規辦理備案手續。因此,公司在此之后實施股權激勵的,應當注意參與人員的范圍及做好退出機制的約定。
持股模式
股權激勵的持股模式就兩種,一種是直接持股模式,一種是間接持股模式,兩種模式各有利弊。本次統計的39家公司中,有3家公司因激勵對象人數較少,所以采用直接持股模式,分別為氣派科技(SH.688216)、東威科技(SH.688700)及綠田機械(SH.605259),參加的人數分別為11人、3人及7人。金沃股份(SZ.300984)、邁拓股份(SZ.301006)、江蘇博云(SZ.301003)、東鵬飲料(SH.605499)及泰福泵業(SZ.300992)存有直接及間接持股兩種模式,剩余的均為通過有限合伙企業的模式間接持股。
評析:持股平臺為有限合伙企業,公司實際控制人擔任普通合伙人可通過持有較小的合伙份額掌握員工持股平臺的控制權,還可以進行預留權益的操作。通過合伙協議對員工持股平臺內激勵對象的退出及加入進行約束,操作簡單,避免直接持股的激勵對象變動而引起公司股權頻繁變更。直接持股的模式,容易導致小股東過多且股權分散,公司治理成本較高,特定情形下還可能還會引起公司混亂。除外,為規避合伙企業普通合伙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可由核心的幾名激勵對象成立公司,公司作為普通合伙人可規避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鎖定期
根據統計,上市前股權激勵的鎖定期基本情況如下:
評析:若公司希望在間接持股的模式下員工持股平臺鎖定期最低為12個月,那么實際控制人及其及近親屬不得作為平臺的普通合伙人。除外,還不得持有較高比例的份額。若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較低,則可以考慮擔任持股平臺的普通合伙人來加強對公司的控制力??紤]到公司上市后股價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鎖定36個月的情形下需提前與員工進行有效溝通,管理好激勵對象的預期。
持股價值
以截至2021年7月20日收盤價計算,納微科技(SH.688690)的總市值約為430.08億,股權激勵持股比例在上市后稀釋至10.6836%,總價值約為45.95億元,是39家公司中股權激勵市值最高的。納微科技股權激勵參加人數為84人,人均賬面持股價值約為0.55億元。
國有企業股權激勵價值最高的為東航物流(SH.601156),以截至2021年7月21日收盤價計算,東航物流的總市值約為341.32億元,股權激勵持股比例在上市后稀釋至9%,總價值約為30.72億元,東航物流股權激勵參加人數為169人,人均賬面持股價值約為0.18億元。
評析:不鼓勵通過股權激勵造就億萬富豪,但公司也需要考慮員工的價值,尤其是核心管理層團隊的價值。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要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格局,在階段性勝利后給予核心骨干改善生活的可能,這樣員工才更有動力為企業下一階段的發展做出貢獻。
特別說明:部分公司認為員工持股并非為股權激勵,因此未在招股說明書“第五節發行人基本情況”之“十六、本次發行前發行人的股權及相關安排”中披露相關情況。我們統計的標準含括員工持股,為此需要人工在招股說明書中逐一確認,后續我們將繼續跟進擴大樣本量規模。